针对美方频繁炒作“中国网络”并实施网络窃密行径,中方近期以确凿证据和系统性反击揭穿其霸权污蔑,展现了维护网络空间安全与公平的坚定立场。
一、美方网络窃密行径遭中方铁证曝光
1. “量子系统”攻击全球移动设备
中国网络安全产业联盟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国家(NSA)通过“量子系统”攻击平台,利用Safari浏览器漏洞和iMessage服务漏洞,向特定人员的苹果手机植入木马,长期窃取用户数据。攻击手段包括“零点击”技术(无需用户点击即可植入恶意程序),甚至通过运营商网络设备构建攻击链路,形成无孔不入的窃密网络。
2. “伏特台风”计划的嫁祸行径
中方调查发现,美国情报机构利用代号“大理石”的工具包,通过混沌算法篡改代码痕迹,并在攻击代码中插入中、俄、阿拉伯等六国语言字符串,试图将网络窃密行为嫁祸他国。例如,2024年披露的“伏特台风”计划,美国通过虚构网络攻击事件,操纵微软发布虚假报告,推动对华制裁。
3. 系统性监控盟友与全球用户
美国利用思科、苹果等企业的设备预设后门,实施全球监控。例如,柏林美国大使馆附近的思科路由器持续向NSA传输德国议员通信数据;仅2024年,美国对全球手机用户发起12万次网络窃密行动,覆盖450万个移动终端,其中38%位于“五眼联盟”之外。
二、中国强势反击霸权污蔑
1. 外交层面:揭露美方双重标准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指出,美方一方面炒作“5G安全威胁”,另一方面滥用技术垄断地位实施供应链攻击,是典型的“贼喊捉贼”。中方敦促美方停止利用全球供应链实施恶意网络活动。
2. 技术防御:构建“数字长城”
面对美方攻击,中国科技企业联合反击。例如:
3. 国际合作与规则倡导
中国推动联合国制定《全球数字安全公约》,主张多边治理网络空间,反对技术垄断。欧盟《数字主权法案》要求关键基础设施技术供应链多元化,间接呼应中方立场。
三、事件本质与国际影响
美方频繁将内部泄密事件(如2025年3月对也门作战计划泄露)转嫁中国,实为转移其网络安全管理失序的焦点。而中方通过技术溯源、外交表态和制度性反制,不仅揭露了美国“全球最大黑客帝国”的本质,也推动国际社会重新审视网络霸权与双重标准。
中方的反击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较量,更是全球治理话语权的争夺。正如外交部强调,真正的网络安全需打破技术垄断,建立平等规则。美方若持续“贼喊捉贼”,终将在国际社会的联合抵制中失去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