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于2025年3月25日发布的《年度威胁评估》报告及近期其他相关动态,美方持续渲染中国针对美国关键系统的网络攻击威胁,涉及领域包括基础设施、通信、军事技术等。以下是综合各方信息的分析:
一、美方指控的核心内容
1. 关键基础设施锁定
报告称,中国黑客组织(如“伏特台风”)通过隐蔽技术侵入美国关键基础设施,包括通信、能源、交通和水利系统,目标是在潜在冲突中破坏美国本土及海外基地(如关岛)的应急响应能力。美国国家局长霍(Timothy Haugh)指出,此类攻击无合理情报目的,而是为制造战略威胁。
2. 军事与科技领域的网络渗透
美方指控中国军方利用人工智能和大型语言模型,开发网络攻击工具以伪造信息、窃取军事技术,并通过供应链攻击(如预置硬件后门)获取敏感数据。例如,微软报告称中国黑客通过合法软件漏洞渗透美国防承包商,意图削弱其技术优势。
3. 国际协作与地缘政治联动
报告将中国与俄罗斯、伊朗、朝鲜并列为“威胁集团”,称其通过联合行动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并试图重塑全球贸易和网络安全规则。
二、中方回应与反指控
1. 驳斥美方“污名化”策略
中国外交部及发言人多次强调,美方报告缺乏实证,是“贼喊捉贼”的政治操弄。例如,中国网络安全产业联盟发布报告揭露美国情报机构通过全球移动设备供应链实施监听,覆盖硬件、通信协议及操作系统,形成系统性监控网络。
2. 揭露美国网络攻击行径
中方列举多起案例反击,如“棱镜门”监听全球政要、利用“伏特台风”组织攻击中国西北工业大学等。2025年3月,中国发布《美情报机构监听窃密活动报告》,以技术细节证实美国对95%的移动宽带用户实施无差别监控。
3. 技术自主与防御能力提升
中国通过自主研发的网络安全技术(如华为的量子加密芯片、红客联盟的“长城作战系统”)成功抵御美方攻击,并在2025年2月的DeepSeek网络战中实现反制,凸显技术防御体系的成熟。
三、国际影响与网络战升级
1. 全球供应链与技术脱钩
美方指控推动了对华科技企业的制裁,例如限制芯片出口、封杀华为5G等,导致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重构。但数据显示,2024年中美贸易额仍达7600亿美元,经济依存度限制“脱钩”实效。
2. 网络空间规则博弈
中美在网络-核稳定领域的竞争加剧。美方试图通过盟友体系(如“五眼联盟”)联合施压,而中国联合多国安全机构发布证据,形成国际舆论反击。
3. 危机管控与潜在合作
尽管对抗激烈,双方在避免核冲突升级等领域存在共同利益。例如,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卡内基研究院的联合研究指出,中美需通过对话降低网络攻击对核指挥系统的威胁。
总结
美方报告延续了对“中国网络”的战略渲染,将网络空间作为遏制中国的重要战场。中方的技术反制与证据揭露表明,美国自身的网络霸权行径同样引发国际质疑。未来,中美网络博弈可能进一步向太空、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扩散,但经济与安全的双重制约或促使双方寻求危机管控路径。